一、特色

       作为一门教育类通识课,本课程的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探索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1.规范性。本课程参加学习的学生量大,任课教师多。为此我们研究制定了规范、详细的教学方案,保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教学管理,保证“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有序。

       2.启发性。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的学习普遍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挖掘教育学的育人功能,真正使教育学不再是“记诵之学”,而是“睿智之学”。

       3.实践性。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面向教育实践,引发学生对教育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既是学生理论学习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创新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们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新型教育基本理念引领下,将逐步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创新实践。

       1.“教”:拥有教师的基本素养与知识。

     (1)一项核心品质——“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权益,充分认识学生的特性和价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学生快乐健康成长。

     (2)三种基本知识——通识性知识及学生发展知识

       通识性知识以满足将来学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学生发展知识是关于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学生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及对应的策略与方法等知识。

       2.“学”: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自我反思的从业态度。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形成终身学习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所以,要具备发展自我的知识与能力,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了解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重点;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熟悉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学会理解与分享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会利用以课程学习为主的各种机会,积累发展经验。

       3.“做”: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技巧。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所以要强化未来学生教师的实践意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问题,形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由“教书匠”的训练走向“专业化教师”的培养。其基本做法是:

      (1)观摩性教育实践

       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学生的生活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了解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的规范与过程,感受不同的教育风格;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和班级,参与学生活动,获得与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了解基础教育工作的特点和中小学、幼儿园各部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感受学生教育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参与性教育实践

       利用暑假参与教育实践。了解实习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指导下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组织一日活动,获得对教育过程的真实感受;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与家庭和社区合作,提高沟通能力,获得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经历与体验;参与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活动和学生教育实践活动。

    (3)研究性教育实践

       重视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经历和体验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完成报告、分享结果的过程;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