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一.填空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 ( )、( ),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 )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 实施 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 )、( )、
( ) ,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3.课程设计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 )。
4.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 )、( )、( )。
5.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 )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
的组织要遵循( )、( )原则。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 )排列课程内容。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 )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 )、( )、( )。
8.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校本课
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 )。
9.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 )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 )、( )
二.选择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4.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
A.泰勒 B.斯坦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
5.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
6.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
7、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
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本身的性质
8.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
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9.(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
10.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是( )。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
三.连线
1丘 学 华 1 情境教学模式
2李 吉 林 2尝试教学模式
3马 芯 兰 3“迁移----发展”教学模式
四.简答
1.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2.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3. 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内容。
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5.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五.问答题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六.论述题
结合教育见习,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七.材料分析
XX小学4年级语文课,整节课中师生的互动90%仅限于齐声回答,教师“…,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齐声回答“对”或“是”。期间我曾问坐在旁边的学生“你知道刚才吴老师为什么讲…?”答:“不知道”。问:“那你刚才怎么也跟着说对呢?”答:“不是大家都怎么说吗,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呀。”课后我与学生聊天。问:“刚才看了你的作文本,你的故乡XX很美呵,放假常去那里吗?”窃笑,答:“哪呀,瞎编的,唉,你可别告诉我们老师啊。”问:“假期不回去看吗?”答:“我可不敢!再说上哪儿去看啊。”问:“老师不组织你们外出参观吗?”答:“哎,我们老师呀,还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呢,有时候下午都给我们补课。”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案
一.填空
1. 文化 社会取向 执行
2.学生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
3.一类侧重于理论基础层面 另一类侧重具体设计前的方法技术的准备
4.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学科内容
5.应该教什么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先后顺序
6. 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
7.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因素
8.教师专业成长
9.学生和教师
10.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
二.选择
1.A 2.B 3.A 4.B 5.D 6.A 7.C 8.B 9.B 10.A
三.连线
1-----2
2-----1
3-----3
四.简答
1.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永恒主义课程理论;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2.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3.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4.优点:
1)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的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缺点:
1 )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 ) 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 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是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 ) 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 ) 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5.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
五.问答题
(一)所谓教养是指知道的获得,所谓教育是指品德的培养。
(二)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1. 任何一个知识背后联系某种方法、某种思想
2. 教师是有思想的人
3.学生是有选择的
(三) 教养和教育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六.论述题
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课程的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实验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以往课程改革的继承与发展,既吸收了以往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又在课程取向、目标、结构等方面有诸多的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标的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1.培养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兼顾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课程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并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中。
七.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这主要表现出来的是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学生的从众与退缩。从众行为,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使个人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复合。在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少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倾向。而从众行为极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在任何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上课不爱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与,公共场合不敢开口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