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1.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   )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项目 

2.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称之为(   )。 
A.教学模式                                              B.教学原则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过程 

3..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4..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5..由卢扎诺夫创立的(   )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与无意功能统一,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有效的更多的信息。 
A.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                                   B.发现法 
C.探究法                                                        D.暗示教学法 

 

6.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 A  ),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 

      A.实施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 

 7.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D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8.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A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方法 
 

9.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 B )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 
        10.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 B )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

1.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     )。 
         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课程管理有审定制、固定制和多样化自由选择几种模式,统整各自优势,课程一般结构发生了变化,体现在(     )。 
   A.保持原有特色的优势 
   B.强调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C.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 
   D.采用导向式管理 
   E.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课程结构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在(     )。 
   A.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B.借助工具认识事物 
   C.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D.认识方式的间接性 
   E.学生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 

4.教学实践中评价的激励功能可采用哪些方法达成?(     ) 
   A.将课程分成小单元,即时激励 
   B.扩展评价范围,各显长项 
   C.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 
   D.记录学生学业之外的突出表现,增加学生成就感 
   E.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